
本文转自:人民网-湖南频道

天心阁(单位供图)
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,漫步于长沙市天心区的古街巷,脚下蜿蜒的青石板路,沉淀着千年历史;与之一路之隔的现代建筑群,玻璃幕墙映着蓝天白云。登上天心阁,在岳麓山的苍翠与湘江的碧波中,尽情感受“山水洲城”如画美景。
在天心,古老与现代交融,山水与人文辉映。近年来,天心区以“绿”为笔,绘就出一幅山水相依、城景相融的秀美生态画卷,让千年古城焕发绿色生机。

碧水蓝天(单位供图)
系统治理“一盘棋”,湘江碧水映天心
秋日的湘江,碧波荡漾,水鸟翩跹。这动人画卷的背后,是天心区治水工作的久久为功。
“问题在水里,根源在岸上”。近年来,天心区把入河排污口整治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首役。通过“徒步实地排查+技术手段溯源”的“过筛子”式拉网排查,在全省率先完成年度排口整治验收任务,并率先实现了入河排污口的“全域排查、全面整治、全程监管”,为湘江筑起了一道坚实的“防火墙”。
饮用水水源保护区,是保障市民饮水安全的“生命线”。为确保市民喝上放心水,天心区未雨绸缪,组织开展了湘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(天心段)沿岸环境风险专项排查行动。排查组深入一线,细致勘查,建立了详尽的环境风险隐患清单。针对排查发现的风险点,迅速行动,督促相关责任单位立行立改,及时消除了潜在的环境安全隐患。
这场深入的“体检”和及时的“治疗”,显著提升了水源保护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,进一步拧紧了饮用水安全的“保险阀”,让流向千家万户的每一滴水都更加清澈、安全。
2025年,天心区治水工作成效显著。1-9月,辖区国、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和达标率均为100%,湘江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%,国省断面城市水质指数排名全市第一。

山水洲城(单位供图)
打好蓝天保卫战,全力守护“天心蓝”
大气污染防治,既是民生关切,也是发展大计。
2025年,天心区锚定PM2.5既定目标,以目标为导向,构建“高位推动、精准施策”的工作格局,累计召开区级专题调度会议23次、各类工作统筹推进会议60余次,全面统筹推进蓝天保卫战工作。
在常态管控方面,2025年以来,天心区共下达应急管控调度令60次,有效削减了污染物排放,推动了辖区空气优良率的稳步提升。在春节、元宵节等关键节点,全面强化烟花禁限放管控措施,实现了2025春节重度污染天数清零。共交办整改问题2100余个,整改到位率100%。
在综合治理方面,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联合整治行动,率先在全市内城区完成2415 家餐饮门店“码上洗”登记,实现重点区域油烟在线监控100%,排查整改油烟直排300余起,开展油烟整治行动48次;查处重型货车、渣土车违法案件390余起;办理渣土行政处罚案件132起;办理违规燃放烟花爆竹案件25起;整治黄土裸露面积近329万平方米。通过强化督查督办,健全闭环机制,压紧压实责任、层层传导压力,形成了全区上下齐抓共管的氛围。
2025年,天心区PM2.5防控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效,绝对值位于城区前列。在即将到来的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,天心区将继续以PM2.5防控为核心,进一步强化秸秆禁烧、柴油货车、烟花爆竹燃放、扬尘治理等专项整治,守护好“天心蓝”。

杜甫江阁(单位供图)
科技赋能护生态,向绿而行谱新篇
近年来,天心区敏锐把握数字化、智能化趋势,将“科技赋能”作为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核心驱动力,着力构建“感知互联、数据驱动、智能管控”的智慧环保新格局,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、从经验判断向精准决策深刻转变。
在大气领域,不仅健全了全区空气实时监测网络,更创新性地开展交通、扬尘、餐饮污染源走航监测,如同配备了“移动的鼻子”,能够快速锁定并追踪污染团,实现从固定点监测到动态线源扫描的跨越。
此外,完成了“天心区环境治理监管平台一期”建设,形成“用数据管理、用数据决策、用数据服务”的大气污染常态化靶向治理新模式。
在水环境领域,湘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“电子哨兵”系统是关键一环。这套集成了高清摄像、智能分析、远程预警和声光驱离功能的电子监控系统,实现了对水源保护区关键区域的24小时不间断值守,一旦有人员或车辆非法闯入保护区范围,监控设备会立刻捕捉到动态,自动发出警示音并进行语音驱离,同时将警报信息和现场画面实时推送至监控中心,便于执法人员快速响应、精准处置。
“物理屏障与智慧监控的深度融合,构建起‘人防+物防+技防’三位一体的水源地保护新模式,极大地提升了保护区的防护能力和管理效率。”天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。
生态兴则文明兴,绿色发展永无止境。接下来,天心区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,以更高的站位、更实的举措、更新的思路,为描绘“水清、岸绿、河畅、景美”的生态画卷,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长沙贡献“天心力量”。(周娟艳)
开源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